2月8日至10日,第八届国际第三代半导体论坛(IFWS)暨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半导体照明论坛(SSLCHINA)在苏州工业园区召开。本次大会由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(CASA)、中关村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(CSA)、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(苏州)主办,江苏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、苏州市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创新中心、苏州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、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等单位共同承办,并得到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的大力支持。
大会以“低碳智联·同芯共赢”为主题,汇集全球产业链智囊,在3天的会期里,通过30余场次活动,全面展现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前沿技术进展及产业发展“风向”,搭建了行业企业全方位的交流合作平台,为推动园区乃至苏州的第三代半导体相关产业的发展注入新动能。
超1600名来自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及LED领域的国内外知名专家、企业领袖、行业组织领导、科研院所专家、高校学者、投资机构代表参与本次盛会,共商学术前沿、共话产业发展、共谋科技创新。
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、国际半导体照明联盟主席、科技部原副部长曹健林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浙江大学教授杨德仁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南昌大学副校长、教授江风益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有研科技集团首席科学家黄小卫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清华大学教授罗毅,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卞曙光,科技部高新司材料处原一级调研员曹学军,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王晓荣,厦门大学党委书记、教授张荣,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李晋闽,北京大学理学部副主任、教授沈波,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吴玲,江苏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院长徐科等嘉宾及领导出席活动。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干勇在线致辞。
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王晓荣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,早在2006年园区就抢抓市场机遇,积极开展前瞻布局,目前已集聚相关企业机构近百家,形成了以设备辅材,材料外延为核心,以下游应用为支撑的完整产业链。凭借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(苏州)吸引了30余位国内外高层次的领军人才,形成了规模300人的核心科研团队,在大尺寸的材料制备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。园区正发挥优势大力推动创新链、产业链、资金链、人才链深度融合发展,全面打造国际一流的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创新集群,加快建设开放创新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,为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和产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。
自2021年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落户苏州以来,围绕落实国家科技创新重大任务部署,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,建成材料生长创新平台、测试分析与服役评价平台等大型公共服务平台,并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及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,多次组织国内优势单位协同攻关,承担江苏省、科技部多项重点研发任务;同时,构建政、产、学、研、资、用、孵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,在全国范围设立17家联合研发中心,并成立规模3亿元科技专项基金,支持中心项目孵化。目前已累计申请知识产权超过200件,引进孵化第三代半导体企业11家。
在开幕大会主题论坛环节,五大国际重量级报告从不同角度、不同领域分享国际半导体产业新发展、新方向,兼具高屋建瓴的格局分析与前沿趋势引领,其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天野浩教授分享了《基于氮化镓和氮化铝化合物材料追求短波长固态光发射器》的主题大会报告,掀起会场热潮。
在分论坛上,江苏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材料生长创新平台负责人王国斌作了题为《高性能GaN-on-GaN材料与器件的外延生长与表征》的报告。研究院面向Micro-LED可见光通信的应用,采用同质外延技术,生长了高性能外延材料,并与复旦大学合作,完成了较高通信速率下,兼顾高光功率和高调制带宽的通信器件和系统,为其产业化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。
对于本次大会落址苏州,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、秘书长杨富华坦言:“新成立的苏州实验室,其中主要任务就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,希望能够率先发力,以材料的突破,带动应用的突破。第三代半导体产业联盟也将沟通政、产、学、研,联通产业上、中、下游,为中国未来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出谋划策。”
江苏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院长徐科也表示,此次大会在苏召开,是苏州半导体产业十余年来深耕发展的结果,既是苏州了解国际半导体发展的窗口,也是外界了解苏州半导体产业的窗口,将帮助三代半国创中心发展更加聚焦,为万亿产值产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。
此次会议是第三代半导体学术界、产业界、研究机构、投资界、市场受众、政府机构及各类人才全面深入探讨、合作交流、共襄盛举的一次盛会,也为第三代半导体的产业链前沿技术进展及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。
本届论坛移师苏州开启了新征程,苏州工业园区是全国开放程度最高、发展绩效最好、创新活力最强、营商环境最优的区域之一,特别是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、苏州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落户苏州以来,极大促进了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向纵深化、体系化发展。